这几天,“元气森林”频频登上热搜榜,缘于一家某宝店铺发生了运营事故——

“双11”大促期间,某店铺因优惠设置错误,原价79元一箱的气泡水,购买3箱最终付款10.55元,平均每箱约3.5元……不少人蜂拥而至,“能薅尽薅”。尽管在商家的恳求下,许多消费者选择了退单,但该店铺还将承受巨大损失。

该事件也引起了大家对“羊毛党”这个群体的关注。“薅羊毛”背后,不仅涉及法律,更牵扯人性。

网店操作失误被“洗劫”

“羊毛党”纷纷主动退款

一个平平无奇的深夜,设置错优惠价格的元气森林气泡水链接,突然在微博、小红书、豆瓣购物小组、微信羊毛群等平台迅速炸裂开来——10.55元便能买到3箱!

很快,“羊毛党”们纷纷抄起了这份“作业”:有人叠加折扣以1分钱的价格买到一箱;有人晒出购买100箱和1000箱的订单截图;甚至有人称一次性“薅”了30000箱。有网友评价称,这哪是“薅羊毛”,简直就是“烤全羊”。

随后,该店铺发布公告解释了凌晨的价格bug,称由于运营操作失误,导致大量超低价订单远超实际库存,造成的损失金额超出该店承受能力,恳请消费者申请退款,并将为14.05万下单用户每人寄一箱15瓶装的白桃汽水。

一位买到的网友表示,自己在看到商家的公告之后就默默退款了,“不退款的感觉就像别人翻车的饮料撒了一地,你捡起来就跑。打工人何必为难打工人。”记者在各大社交平台看到,大量网友号召“羊毛党”主动退款——“‘薅羊毛’虽然快乐,但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上就变味儿了。”“喜欢‘薅羊毛’是因为我会过日子,有些便宜咱真不能占!”

如果是您“薅”到了这单“羊毛”,您会主动退款吗?日前,我们发出了一份关于“薅羊毛”的调查问卷,受访者中51.43%表示,如果自己薅到了低价商品,被商家要求退款会同意,但要求一定补偿,23.81%受访者表示不会同意退款要求,24.76%受访者表示同意退款。

因为商家操作失误而导致产品低价出售,您认为商家是否有权要求消费者退货、退款?64.76%受访者认为“无权”。

“薅羊毛”也有“鄙视链”

损害他人利益不可取

此次元气森林被“薅羊毛”事件,引起了许多人对“羊毛党”这个群体的关注。近年来,“薅羊毛”成了许多消费者的一点“小确幸”,甚至在各种社交平台上都存在着不少“薅羊毛”博主、“薅羊毛”福利群。

自认为算是一名“羊毛党”的市民李凡说,她所认为的“薅羊毛”就是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实惠的东西,或运用公共资源低成本实现自己的目的。

“我现在做手工针织玩偶,如果要出去租一个摊位,费用高不说,还风吹雨淋。所以现在就在一家咖啡店,每天消费几十元,占用一张桌子,一边编织一边售卖。”李凡说,她认为自己虽然算是“薅”了公共资源,但相对于不消费也在店里坐一整天的人来说,并不算出格。

在她的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分享会员日在某家餐厅点到了超划算套餐、某些时间节点运用积分换取各大品牌礼品的动态。李凡认为,不损害他人利益,只是在规则之内享受实惠,才是一名合格的“羊毛党”,而那些利用漏洞牟利的人,则会受到鄙夷。

“听说有些人会观察银行APP的玩法规律,集中刷积分、抽礼品,最后被银行拉黑了。还有些人做起了‘羊毛党’的生意,收电影票、积分卡,或者利用平台的漏洞消费,扭头高价卖出,这种行为,我不认可。”李凡说。

什么样的行为在你心中算是“薅羊毛”?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7.62%受访者认为“薅羊毛”是关注并使用各类免费券优惠券,64.76%受访者认为是运用各种手段套取积分、虚拟货币变现,51.43%认为是发现并利用程序漏洞“捡漏”,49.52%认为是拼单购物。

你的身边是否有“羊毛党”呢?74.29%受访者表示身边有。62.86%受访者表示自己也偶尔有“薅羊毛”行为,仅3.81%受访者表示自己从没有过。

过度爱“薅”

可能触及法律

对于“薅羊毛”行为,受访者是怎么看待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96%受访者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种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29.52%受访者认为只要不影响他人就无所谓,9.52%受访者不赞同,认为这是一种自私获利的行为。同时,87.62%受访者并不认为过度“薅羊毛”或以此获利是违法行为。

其实“薅羊毛”到违法的地步已有先例。此前,在校大学生徐某利用肯德基APP客户端和微信客户端之间数据不同步的漏洞,骗取兑换券或取餐码,出售给他人牟利,并将犯罪方法传授给同学,造成肯德基品牌所有者百胜公司损失20余万元。今年5月,上海徐汇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徐某等5人因犯诈骗罪、传授犯罪方法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3个月至2年6个月不等,并处罚人民币1000元至4000元不等。

“薅羊毛”与犯罪之间,究竟如何界定?山东地维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旭峰表示,针对元气森林事件,尽管商家与消费者已经构成合同,但由于售价低于市场价,存在“显失公平”,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而对于“羊毛党”的行为,陈旭峰认为“薅羊毛”虽是民意行为,但一旦存在恶意便触及民法,商家有权利拒绝发货或提起诉讼,若是存在经营谋利行为,则可能触及刑法。

陈旭峰同样提醒消费者,目前有不法分子利用“羊毛党”的心态、购物习惯谋利,如果过度“薅羊毛”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最终伤害到自己的权益,“一旦不小心触碰了法律,还要承担相应责任,所以‘薅羊毛’要谨慎。”

“薅”与退之间

折射诚信意识

法理之外,也有观点认为“薅羊毛”背后实际上是人性的拉扯。

“我记得以前有一家淘宝水果店,由于操作失误设置错了标题详情,导致一晚上店铺被拍下了几万订单,涉及七八百万元金额,商家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市民刘迪说,养家糊口的小商家经不住这样的折腾,“羊毛党”的恶意下单或许会断了一家人的活路,“我不认为‘薅羊毛’是贬义词,这是我们生活中节约的一种手段。但是我们不能‘薅’弱者,不能在明知对方存在失误的情况下趁机获利。比如明知道商家把1万元的物品标成了1元,还拼命去下单,就属于没有人性。”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人都有两种天性,一种是公益性,一种自利性,“薅羊毛”就是基于自利的人性。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不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想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这起事件中,消费者正常下单并无过错,在“薅”与“退”的拉扯中,考验的更多是诚信和人性。

“有许多消费者主动退款,也折射出人性的善和美。”王忠武说,对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在事件中反思是否存在制度漏洞,完善市场秩序,也要加强公众诚信意识引导,让市场、社会在这样的共识中良性发展。

>>微观点

“薅羊毛”不能违背情、理、法

有些人“薅羊毛”纯粹是因为刚好赶上活动,有些人是为了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有些人是抱着占便宜的心理——那些远远低于你的心理预期的价格,让购买欲直接“拉满”,你不知不觉就加入了购物车,选好付钱一气呵成。

但是在我们还在为又给自己省下不少钱而高兴时,事情的真相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当我们在每一次的购物节里不停地算怎么样购买才能最划算、省钱最多的时候,其实我们可能已经掉入了商家的消费陷阱。

加入的群组发出来的一些优惠券、消费券可能是他们与商家合作,为了刺激消费而特意放出来的;那些高价商品第二件半价或者免费其实是提前就提高了价格;那些要购买到一定数量才能达到历史最低价的商品,当你大量囤货以后,等到第二年消费节的时候发现价格可能更低;低价购买小样,其实单价算下来可能更贵……

看似小的开销,积少成多也是大支出。本想着“薅羊毛”,却没想到自己也变成了“产羊毛”的人。

其实“薅羊毛”在年轻人中的流行也可以说从侧面反映年轻人对于金钱的使用变得理性、追求高效,大家深陷消费的漩涡可能是没有分清“想要”和“需要”。

适当地“薅羊毛”是一种节约方式,但是把它当成消费的目的,甚至是生活的全部,容易得不偿失。秉持着能节省就尽量节省,能不浪费就绝不浪费,把钱财的功效最大化,对各种资源进行最佳利用,这才是“薅羊毛”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是这些行为还要有一个不违背情、理、法的前提,要时刻坚守底线、理性消费。(微信公众号 媒说话)

做一名合格的“羊毛党”

“羊毛党”来源于“薅羊毛”,原意是指占小便宜。因宋丹丹在春晚上一句“薅社会主义羊毛”而出名。现在“羊毛党”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哪里有便宜可占,哪里就有“羊毛党”的身影。在电商平台,商家有时会写错价格故意吸引“羊毛党”关注,这实际上演变成了一种营销逻辑。被“薅羊毛”事件本身可以收割第一波关注,之后出来发表声明,继续发酵收割第二波流量,最后事件得以解决,再次收割一波流量。

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你“薅”的是平台,花的却是自己的真金白银。

如果把大把的时间都放在“薅羊毛”这件事情之上,希望靠这个来实现暴富,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错误想法。在“羊毛”面前,我们要做到不贪心、早抽身、有良心,学会做一名合格的“羊毛党”。(网友@大白高国)

大力推进网络诚信建设

近年来,随着网络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了“薅羊毛”一族,他们运用商家“返现”“积分兑换”等各类优惠营销政策,获取一定的收益。还有部分人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把商家提供的优惠作为牟利的工具,利用商家在规则和技术等方面的漏洞,采取虚假交易、非法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利用外挂软件技术等非法手段来获利,甚至形成了专门套利的网络灰黑产业链条。如此操作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既违背了商家的初衷,同时也触碰到法律底线。

此事给众多商家敲响了警钟。作为交易主体的互联网运营商,在规则制定、风险监测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防范能力。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监管机制,及时切断产业利益链条,帮助互联网企业堵漏建制。同时,政府部门要大力推进网络诚信建设,及时发布相关典型案例,引导消费者合理合法利用规则,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才能促进互联网经济规范、健康、有序发展。(环球网 张蒙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