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华报道:3月28日,32岁的刘先生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复查,医生给他开单检查血药浓度,了解近来他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用药是不是可以减少剂量。给精神科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已经是北京安定医院的常规做法,但这项做法在全国尚未普及。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了解精神科患者治疗药物的监测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教授何红波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患者80%的时间表现为抑郁状态,只有发作时才出现典型躁狂状态;另有一些轻躁狂患者,在一定阶段后才逐步出现躁狂相关表现,然后才修改诊断为双相障碍,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

在治疗上,双相障碍患者的用药剂量大、种类多,而每个人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得精神科医生给患者用药力求精准。李文标从事了三十多年精神药物治疗监测工作,他介绍,像刘先生在两年前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一开始服用奥氮平10mg,效果不佳。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发现,奥氮平的血药浓度不在参考值范围,医生立即给刘先生调整氯氮平的剂量,改为20mg。服药10天后,刘先生的症状控制得比较好。“患者也很接受血药浓度监测,把‘是药三分毒’的道理给患者一讲,他们心里就清楚了。”李文标说。

治疗药物监测对双相障碍患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项工作在国内尚未达到普及的程度,目前主要还停留在省级精神卫生中心层面。《2018年中国医院治疗药物监测开展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参加调查的463家医院中有38%的医院开展了治疗药物监测,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医院。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广东综合性大医院里的精神心理科,能够给双相障碍患者做治疗药物监测的也只有两三种药物。广州金域质谱临床检测中心主任赵蓓蓓表示,这类检测设备价格高昂、专业性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在医疗机构的规模化应用。

何红波介绍:“目前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支持下,我们正在建立广东省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质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