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鲁中网开展《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基层采访活动,派出精干记者,分赴基层一线,把视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上,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温暖的影像,礼赞英雄人民、讴歌伟大时代。

时间:10月3日

地点: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商家镇七河村

记者:许文 通讯员:王瑾 孙新苗

美丽乡村七河村。

“香菇有益身体健康,它防肿瘤、对提高免疫力有帮助,今年疫情期间,国外市场蘑菇的需求量很大,较去年销量提高近40%,产品供不应求。”办公室里,苏耜同正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今年以来他的蘑菇生意的市场表现。

苏耜同是商家镇七河村致富带头人、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七河生物”)董事长,今年7月他获得了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10月3日,记者走进七河村,走进七河生物,实地了解蘑菇产业带动农户脱贫奔小康的致富故事。

10月3日,记者采访商家镇七河村致富带头人、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耜同。

蘑菇产业助力 给脱贫注入内生动力

从1986年开始,苏耜同就在商家镇七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0多年。当时的七河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民要走出去4公里才能坐上进城的公交车。“最初的想法就是组织老百姓走出一条农业发展的路子,实现致富增收。”苏耜同带领村民先后引进栖霞苹果、寿光大棚蔬菜、河南花菇等项目,建起了蔬菜大棚,发展特色农业。村里聘请专家现场指导,村干部组织大棚建材供应,同时对大棚种植户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服务,第一年每个大棚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村里多数人当年实现脱贫。

2000年苏耜同带头领着村民成立了村里第一家有外贸权的公司“淄博七河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在无技术、无资金、无销路的情况下,从土大棚开始了发展香菇产业创业足迹。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现在苏耜同带领的七河生物已发展成集食用菌科研开发、生产示范、加工销售的国际化农业公司,在美国、日本、西班牙、韩国、波兰等国家设立9个分公司,七河品牌香菇销售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菇菌棒出口量占全国50%以上,是国内最大的香菇菌棒出口企业。

出菇棚里,职工老刘捧着收获的香菇笑开了颜。

“项目的主要产品是香菇菌棒,发展模式就是国内发菌、国外出菇、国外上市。”苏耜同说,贫困户搞农业生产主要苦于两个拦路虎,一是缺技术,二是缺销路,依托公司的香菇产业基地,由公司提供香菇菌棒,生产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出的香菇统一收购,解决了困户的所有难题。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基地为纽带,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进行食用菌生产种植,并与农户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为了更好的助力脱贫攻坚,七河生物还响应号召,投资建设了一部分大棚,以合作社的名义,1个合作社主任包10个棚搞菌菇生产,一年收入就能达到十几万元。目前,七河生物共吸纳了1000多个农民就业,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公司开展的“项目扶贫—通过收益分红+返本扶贫”的方式,对商家镇及周边50多个村进行了精准扶贫,使贫困户长期受益。

在七河生物四分厂,职工正在收香菇。

走上致富路 旧村焕新颜

在商家镇七河村,近60%的村民从事蘑菇生产,100多名村民在七河生物就职,其中在海外分公司就业的就达十几人。依托蘑菇产业,七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村”,七河人也从走向了国际市场。现如今的七河村是省级文明村,村庄变美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全村300多户人家,小汽车就有100多辆。记者驾车一路开进七河村,眼前呈现的是一副美丽乡村的画卷: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绿意盎然的村边绿植,大道围墙上还画着一幅幅文创漫画……

七河村平坦笔直的马路。

在商家镇七河村的村头,就坐落着七河生物的二、三、四分厂。步入厂区,只见几十座大小一致、形状相同的出菇大棚沿着厂区干道整齐排列,洁白平整的棚顶映衬着湛蓝的天空,场面不可谓不壮观。

以七河生物四分厂为例,厂里共有近百名员工,员工绝大多数来自周边几个村镇。家住商家镇冶西村的贾爱武,在七河生物四分厂包装车间工作已经四年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刚刚走出车间,手上还粘着打包蘑菇时留下的碎屑,提及在厂里工作的收入,她腼腆一笑,用手腕抹了抹被汗水濡湿的额头才开口:“一个月能挣4000多,别的不敢说,家里两个孩子上学都供得上。”

七河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73岁的杜桂荣奶奶是七河村的村民,从一年前开始,杜奶奶就在七河生物四分厂打零工。“我做蘑菇剪根的活,这个活轻省不累,厂子就在村里,走过来很近便。”家门口的这份工作,平均每个月带给杜奶奶近2000元的收入,一提起这个,杜奶奶就笑得合不拢嘴。

扶贫先扶智 扶贫重扶人

正所谓,扶贫先扶智。作为商家镇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苏耜同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从研究蘑菇生产技术,到办企业用人才,再到把蘑菇产业做出国门……我无不感受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资助商家镇贫困家庭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2014年苏耜同出资成立了“慈同爱心助学基金会”,每年拿出15至20万元为困难家庭学子资助学费,几年来共捐资助学120多万。商家镇东商村贫困户张盛昌,女儿考上了山东职业学院,七河生物就捐助了1000元鼓励她继续求学。

在苏耜同看来,扶贫不只是扶口袋,更要扶脑袋,扶贫的目的在扶人。在带动周边村镇脱贫致富的路上,他带领的七河生物作为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等方面优势,还推出了“科普示范”扶贫模式,共举办技术培训班、讲座82人次,参训农民达8800余人次。“学成之后,有条件的学员可以独立创业,成绩优秀并愿意留在公司工作的,我们欢迎,成绩特别突出的,还可以推荐到国外子公司工作,为企业生产和国外客户做技术指导,月薪都在万元以上。”苏耜同说。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普示范”扶贫让贫困户受益良多,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更多就业创业的可能,更造就了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让致富增收的速度再快一点,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苏耜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