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珠海市斗门人是怎么过中秋的,有哪些不同别处的特色呢?

你知道用柚子、螺仔、菱角等拜月亮有何寓意么?月公公,捡田螺;捡几多,捡三箩……这首老斗门传唱的民谣《月公公》听过没有?

斗门味儿的中秋节融合传统与现代,是对本土民俗的持久表达,也是对乡愁的一抹温馨回味。

柚子拜月寓意圆满福佑

珠江八大门,五道过斗门。被多道“门”(出海口)环抱的斗门区是珠江西岸的人文沃土。“本地居民、疍家人、客家人等群体在此繁衍生息,共生共融,催生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表示。

“乾务镇有740多年的历史,斗门镇历史也不短。”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介绍,由于乾务镇和斗门镇历史悠久,斗门的中秋节内容大多与这两个镇有关,斗门群众过中秋节有自己的特色内容。

周永燊介绍,斗门群众过中秋节,重头戏是在晚上。“《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周永燊表示,圆月高照、千家赏月,拜月亮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主要是用柚子、菱角等拜月公。”

最近几天,井岸镇江湾二路的水果店里,满是蜜柚。据悉,柚子外形浑圆,象征着亲人团圆、生活美满;又因“柚”与“佑”谐音,包含保佑之意,因而被认为吉祥福佑。周永燊解释说,柚子用斗门话说叫“补碌”,寓意越碌越有、团团圆圆;菱角呢,形状相连聚生,象征子孙兴旺。

柚子寓意团团圆圆。(摄影:赵梓)

客家人过中秋不能少了炒螺仔

虾山村是白蕉镇一个优美村落,吴、赖、杨、周四大姓1300名村民全是客家人。据坊间资料记载,该村建村历史有200多年,是地地道道的客家村。

“客家人过中秋节,少不了炒螺仔。”虾山村党支部书记杨云锋以前做过餐饮,熟稔客家风俗。据介绍,村里目前还保留着“敬月光”的习俗。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晚饭,聚在一起等待赏月。这个时候,是要炒螺仔、放鞭炮的。“现在鞭炮不允许放了,但是炒螺仔一定不能少,要用紫苏作佐料,才是正宗的斗门中秋味儿。”

炒螺仔要用紫苏作佐料,才是正宗的斗门中秋味儿。(摄影:赵梓)

与拜月亮相似,“赏月光”同样要摆出“圆”月饼、“圆”柚子等,祈求家人的团圆。

杨云锋介绍,小时候最难忘的是中秋节的灯笼。里面点一根蜡烛,提着亮亮的灯笼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玩耍,开心不已。现在很少再有人提灯笼上街游玩了。

中秋节前后,艾饼也是客家人的传统美食之一。

在斗门的田头、河边,生长着一丛丛青翠的艾草。秋风渐起,村民适时将嫩艾叶采回,经处理后加水与糯米粉一起调搓,糅合后分成小团,包进花生、芝麻等馅料,捏制成一个个绿色的小糍粑,或放进木质“饼格”按压成形,用锅隔水蒸熟,这就是客家艾饼。

据介绍,艾饼作为斗门区级非遗项目之一,不仅是斗门的美食,更是一种民俗传承的载体。中秋节吃艾饼,感受浓浓的客家情怀。

品本土月饼唱古老民谣

在井岸镇江湾三路,有一家咸粥店,20多年来售卖的咸粥和本地月饼颇有名气。

离开这家咸粥店一路向北到达莲洲镇,除了绿水青山,还有让人想家的中秋月饼。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莲溪的豆沙月饼。福记、添美、德记、粤香、民乐……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本土牌子,既是对民俗文化的持久表达,又是对这份节日美食不遗余力的维护:通透的饼纸,将月饼卷成一筒,没有哗众取宠的包装,只有做工细腻的内里。

据非正式统计,莲洲每年生产销售的月饼有50万筒之多。莲溪月饼不放防腐剂,月饼保存时间不长,以手工为主的制作流程没有批量化工业化的高效,却让每一块月饼做工考究,入口黏滑。

莲溪月饼。(摄影:赵梓)

这些藏在村庄深巷的月饼,成了斗门人中秋节解馋的美食和情感期待。

咬一口莲溪月饼,是乡愁的味道;还可以唱起那首流传已久的斗门民谣《月公公》:

月公公,捡田螺;

捡几多,捡三箩;

比(给)箩公,比箩婆;

还有一箩“抦”埋床底

……

简单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好听的曲调,这首民谣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民谣,其中相当部分是童谣,这首也不例外,如果是孩童唱起来更有韵味。随着流行歌曲等多元文化的涌现,民谣逐渐远去了。然而,无论是生活在乡间还是旅居海外的长者,只要有人吟出开头一句,就会唤起淡淡的记忆,就会停下匆匆迈进的脚步,一首首久违的童谣脱口而出。

这首老斗门哼唱的民谣带着刻骨铭心的回忆,带着父老乡亲的浓厚乡音,你唱我和,唱出亲情,唱出回味,从中获得一种特别的感受:埋藏心底的乡愁滋味。

(作者单位:珠海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