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8月31日讯(记者朱国旺 郭文培)8月30日,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2020年(第37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在珠海开幕,2019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正式揭晓,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蝉联前三甲。

创纪录:百强企业营收近万亿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和分析,受多项政策落地实施的影响,2019年度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6147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4.7个百分点。然而改革的阵痛是为了实现结构的优化,百强企业凭借更强的市场能力和更有价值的产品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96.4亿元,同比增长10.7%,超过医药工业整体增速2.7个百分点。两位数的增速,代表着百强企业出色的抗压能力,也表明行业正朝着优化集中的方向稳定发展。

资料显示,2015百强企业总体主营业务收入6131亿元;2016百强企业总体主营业务收入6809亿元;2017百强企业总体主营业务收入7507;2018百强企业总体主营业务收入8396亿元。

此外,2019年度百强榜单门槛再次提升,百亿集群扩容再次升级。其中,2019年百强入围门槛达28.6亿元。新增400亿企业1家;新增200亿企业3家;新增100亿企业5家。

百强共性:创新制胜、降本增效、资本助力、多元发展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任郭文介绍,创新制胜、降本增效、资本助力、多元发展是百强企业的四大共性。

创新制胜,重视研发才有未来——2019年百强企业的研发费用持续增长,平均研发费用5.5亿元,平均投入强度为5.9%,均为历年来的最高值。其中,投入强度大于15%的企业由上一年的3家增至5家,分别是江苏恒瑞、浙江海正、深圳信立泰、成都康弘及北京四环。

降本增效,规模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19年百强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7%,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20个百分点,恢复至往年工业增加值加速提升的整体态势。在医药行业提质增效的要求下,智能制造和精益运营在规模化制药企业中得到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导致工业中间投入(包括原材料、燃料等各类实物产品以及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等多方面)显著下降,有效实现控成本、降价格的产业发展目标。

生产成本的降低给了百强企业更大的定价自主权,从而在药品集中采购中占得先机。从“4+7”城市试点到第三批国家集采,百强企业始终表现突出,品种覆盖率不断提升。在刚刚公示的第三批国家集采拟中选结果中,2019年度百强企业有41家(包括集团或子公司)中标,涉及全部55个采购品种中的51个,中标产品占比近6成。

资本助力,投融资机制日益完善——2019年榜单上的中资已上市公司数量高达65家,并且仍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其中,A股上市公司为48家,H股上市公司11家,A+H股上市公司6家。对于大型本土企业而言,A股市场仍然是首选的上市渠道。

多元发展,维持企业发展活力——2019年度上榜企业以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成药制造为主,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企业数量虽少,但已逐年增长至4家。生物制品的治疗领域广、市场需求量大、总体临床成功率高,已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机会。

展望未来,百强企业拥有辉煌和高光时刻的同时,也有一些发展困局值得关注。比如,区域发展不均衡、创新不充分、逆全球化出口负增长等问题仍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