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8日讯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疫情当前,防控不可放松,质量安全更不可“掉线”。自市场监管总局于1月29日启动“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的“三保”以来,截至3月17日20时,共有15535家企业正式参与到“三保”行动承诺中来,紧扣疫情期间消费需求特点,狠抓重点商品质量安全,营造安全消费环境,有力地保障了市场稳定和民心安定。

源头保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对于乳制品行业来说,上游企业的防控工作当属重中之重。蒙牛、伊利、三元等多家龙头乳企均在第一时间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农牧民进行牧场的疫情防控工作,对牧场进行封闭式管理,要求进入牧场的人员每天测量体温、消毒,入场前对人员隔离观察;协助牧场进行封闭式管理,入口进行管制,非必要人员不得入内;为牧场消毒室进行改进,加装酒精消毒,提高牧场消毒频次。

同时,在工厂中,三元要求,在体温监测排查、生产环境控制、公共区域防控、人员自我防控、防控物资储备、信息报送和防控值班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在销售端,蒙牛率先启动了终端产品临期调返货信息预警,以确保疫情期间和复工后终端产品新鲜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全国物流配送系统与工厂的紧密衔接,顺利保障各地供应。

防疫抗疫,人为根本。思念食品CEO王鹏指出,整个疫情防控期间,都要把“人”的工作放在首位。在疫情发生后,思念食品依据2003年“非典”的经验,把将近30%的宿舍区改造成了隔离区,保证有隔离需要的员工一人一间,同时做好食品供应,接好宽带网络,给隔离员工安排线上课程培训,尽量保障员工的心理和情绪处在相对舒畅的环境中。

配送安心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小的打击,但却给外卖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在这个“足不出户”的春节里,外卖平台成为消费者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首选方式之一。然而,运送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却令很多消费者感到担忧。

为了保障用户和骑手在送餐环节的安全,1月26日,美团外卖在全国率先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用户在下单时,可通过在线方式,与骑手协商商品放置的指定位置,如公司前台、家门口等,送达后骑手通知用户自行取餐。这一方式确保了外卖小哥们与用户可以全程不与陌生人接触,能够极大的降低出现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无接触配送”服务一经推出,便成为消费者们喜闻乐见的配送方式,被同行业的众多企业纷纷效仿。目前,北京已有超过4000个社区推广无接触购物新模式。此外,不少电商平台还在“无接触配送”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升级,如“物美多点”选定1522个小区建立多点物美社区抗疫提货站;饿了么推出“外卖安心卡”,实现餐餐可追溯;京东推出智能配送机器人,为武汉市肺炎疫情定点医院运送医疗和生活物资等。

此外,多家电商平台加强了物流配送环节的卫生防疫标准化管理,比如骑手上岗前测量体温,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报备和安排就医,升级站点消毒措施,严格进行高频餐箱消毒等,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快递小哥们送得安心。

终端“零感染”

雨衣、水桶、外星人充气服……居民们身着全副抗“疫”武装在超市亮相的图片总让人忍俊不禁。事实上,五花八门的装扮背后透出的是消费者们对购物场所安全性的隐忧。

为此,许多商超、便利店严格遵守与落实有关部门发布的“商贸企业疫情防控期间安全管理提示”,加大安全防护,保障消费者到店购物“零感染”。

以北京物美门店为例,消费者尚未进店,门口疫情监测点的驻守人员就会上前检查是否佩戴口罩入场,有的还发放一次性手套;进店时通过自动测温门,体温更加直观;给蔬果称重、付款时,有工作人员上前引导大家保持2米及以上距离。超市收银员身穿防护服、戴手套、带护目镜,让消费者买得安心。种种举措,有力保障了终端环节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