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以生为本”推出全国第一的7项人才培养举措。汕大供图

近日,在2020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榜上,汕头大学(下称“汕大”)位居全国第57位,薪酬指数升幅位居全国第30名,突显了汕大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汕大扎根特区、改革创新,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

“39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汕大党委书记、校长姜虹说,学校坚持党建引领现代大学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把人才培养摆在中心地位,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

首创公益课践行劳动育人

“关心岭后麻风康复村的老人,已内化成学生们的习惯。”杨木兰是汕大“萤火虫公益项目”创始人,当她还是汕大本科生时,便一直关注麻风康复村。毕业留校多年后,她依然挂念那里的老人,多次担任“情聚康复村爱心行动”公益课程的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传承公益精神。

早在2010年,汕大在全国首创公益课程,并从2012年起设置为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公益课程是汕大构建立德树人、劳动育人长效机制的有益尝试。”汕大教务处处长、公益课程主要负责人蔡映辉说,汕大是目前唯一以课程形式落实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大学,以此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自觉服务祖国、奉献社会。

公益课程强化劳动育人的同时,汕大在全国率先建立本科四年全程书院制,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院和书院的双重“哺育”,构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汕大为何如此重视劳动教育?对此姜虹说,汕大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不断强化思想引领、重视劳动教育,实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思政”“大德育”工作格局。

大成果▶▷

人才培养创下全国7个第一

近年来,汕大推出了全国第一的7项举措,构建起汕大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生为本”的底色——

第一个实施国际基准学分制;第一个实施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一体化人才培养;第一个开设思维能力培养必修课;第一个将公益课程作为必修课;第一个建立本科四年全程书院制;第一个建立学生朋辈互助学习机构;第一个实施CDIO工程教育,引领全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离不开一群为学生成长成才“掌灯”的教师。推动教育质量大跃升——

汕大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全国仅有8所高校获此殊荣;

汕大教授杨棉华等人2014年牵头“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综合改革和实践”项目,获国家级一等奖;

“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综合改革和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整合思维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创新——HEART培养模式的探索”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5项成果在近2届广东省教学成果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获一等奖就有11项。

“我相信,只要‘胸怀教育,心系学生’,带给学生的就是一个有温度的课堂,一种有思想的教学,一份有灵魂的教育。”2020年“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汕大工学院副教授陈银冬说。

大湾区▶▷

构建“一体多翼”办学格局

7月初,为响应国家“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号召,汕大公共卫生学院、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我们要以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群健康为己任,为广东和全国培养具备公共卫生理论与技能的专业人才。”该学院院长李丽萍说。

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公共卫生学院将与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等疾控机构联合培养学生,本科生理论与实践课程分别在汕头、深圳两地开展,共同培养高层次实践型公卫人才。

汕大把握时代机遇,正敏锐地把办学触角延伸开来。

当前,汕头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经济特区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同样,汕大抓住新机遇,“东拓西进,一体多翼”扩大办学格局,实现新飞跃。

在汕头东海岸新城,一大批现代化建筑和高规格体育场馆正在加紧建设,2021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后将移交汕大,作为汕大东校区的设施。“未来东校区将达到在校生2万人的规模,相当于再建一个‘汕大’。”姜虹说,与此同时,汕大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广州,汕大正在建设先进研究院和创新学院,贴近大健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产业群,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与产业融合的创新人才;在深圳,聚焦新能源、信息技术的研究院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佛山,先进制造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已经布局,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贴近产业发展的实践机会。

立足汕头、扎根粤东、融入湾区,汕大加快构建“一体多翼”办学大格局,培育“有志有识有恒有为”时代新人。

对话

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

人才培养要取势、明道、优术、合众、践行

汕大建校39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中心地位。汕大如何思考、凝练人才培养的工作特点?汕大党委书记、校长姜虹提出“取势、明道、优术、合众、践行”人才培养“十字思路”。

南方日报:如何理解汕大人才培养的“十字思路”?

姜虹:首先“取势”是指汕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途径,全面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培养“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时代新人。

“明道”则是指汕大人才培养工作要尊重教育规律,从战略上确立“以本为本”的工作思路,在万般变化中坚定目标,以通识教育、成长教育夯实基础,以学科发展带动专业教育质量提升,培育人才。

南方日报:“取势、明道”明确了战略定位,具体工作计划如何展开?

姜虹:“优术”就是指优化汕大人才培养的方式,包括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

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开展线上教学,我们嗅到高等教育的新变化。当线上教育、虚拟校园持续推开,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将打破各所大学的“围墙”。我认为,要在未来大学教育中立住脚,核心竞争力是如何吸引一流师资来培养一流人才,这为下一步推动学校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

南方日报:汕大正在建设新校区,并强调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对人才培养带来什么新机遇?

姜虹:办大学要“众合”。建校以来,汕大得到了教育部、广东省、汕头市和庄世平先生、李嘉诚先生等爱国华侨的鼎力支持和资助,广大校友、社会各界人士都为学校发展贡献了力量。

面对未来,汕大立足汕头扎根粤东,也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未来发展赢得更多资源。汕大明确“东拓西进”扩大办学格局思路,东拓是指在建的东校区,未来将达到在校生2万人规模,相当于在汕头东海岸再建一个“汕大”,给汕大学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西进则已经在佛山、广州、深圳布局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大批贴近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去年底,汕头大学结合地方产业优势,与汕头工业设计城联合成立汕头大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构建产学研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需双方紧密对接,实现校企之间信息、人才、技术和物质资源的共享。

汕大已形成“一体多翼”发展新格局,学校虽然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但发展的机会平等地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建设,才不会错失重大的发展机遇。

最后一点是“践行”。全校上下要明确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发展目标,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发扬“钉钉子”精神,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再上台阶。

数读汕大

●连续5年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0年在中国内地高校中并列第43位。2020泰晤士世界大学影响力全球排名201—300位。

●临床医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7个专业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获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全国首创公益课程,推行10年开设公益类课程近100门,开设337门次,学生修读13885人次,师生累计服务劳动超过48万个小时。

●汕头大学东校区建设启动,在校生规模将达2万人,开设40个左右的本科专业。

●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达96%以上。近3年平均月薪上升,2020届平均月薪8677元。

南方日报记者姚瑶余丹通讯员余珊燕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