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高越“解决病人的疾苦就是我的使命,我从来不觉得有什么困难,如果我怕苦了病人该怎么办?”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主任医师曾玫这样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强调她的工作。从1994年起一直从事儿科感染、传染病的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曾玫既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的“定海神针”,也是孩子和家长们眼中最可爱的人。医生变身“临时妈妈”,做患儿和家长的“定海神针”作为儿科医院防疫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曾玫经历过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2009年流感大流行等大大小小的各种考验,而每次疫情爆发,她都是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曾玫不但要带领团队接诊处置疑似患者,每天还要参加讨论并制定修订新冠肺炎相关工作流程及临床方案,甚至连续几天睡在医院,加班熬夜更是常态。疫情期间,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患儿住院不能有家长陪护。“最棘手的是那些有高度传染性的孩子,时时刻刻都得有医护人员的照顾。”曾玫介绍说,科室里的医生护士们,纷纷当起了孩子们的“临时妈妈”,她们24小时待在病房里,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安排陪护任务,每次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就要连续几个小时不吃不喝,给孩子做检查、擦洗身体、换纸尿裤、洗脚、喂奶粉、哄睡觉等。2020年2月3日,一名7个月大婴儿确诊新冠肺炎入院,她也是上海市确诊的年纪最小患者。在医院“临时妈妈”们的精心照顾下,17天后该婴儿治愈出院。“孩子出院时,宝宝的父母送来了一面锦旗,她妈妈说,你们都把她喂胖了。我听了很欣慰。”曾玫说。正因为有着像曾玫及其同事们这样勇敢守护生命的“天使妈妈”,2020年的春天对上海的孩子依然是明媚温暖的。心系特殊健康状况儿童,开设全国首家“疫苗接种评估门诊”在上海市疾控中心支持下,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于2017年1月开设了全国首个“疫苗接种评估门诊”,其中的医生既要懂疾病又要懂疫苗,曾玫自然成为门诊的核心之一。该门诊是为特殊健康状况儿童疫苗接种进行专业指导,包括保护效果的随访和评估、提供个体化接种方案和接种服务,以及为疫苗接种后偶尔发生的异常反应给予合理评估和处置,为家长对疫苗的疑问给出专业解释。“在经历过一次次疫情之后,我们发现特殊健康状况儿童更容易得传染病,并且感染后会更加严重,所以我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要积极行动起来,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先行者。”曾玫介绍说,“当然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家长和医务人员对疫苗接种的认知都很不统一,有的医生说不能打,但我们评估好可以打就一定先与家长充分沟通并保证落实下去。”曾玫欣慰地说:“如今门诊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国各地的孩子都会来这里就诊。原本不能接种疫苗的孩子,经过我们的评估都能接种了,并且都很安全,我也很有成就感。我们的实践还形成了示范作用,推动了全国特殊健康状况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同时我们也修订了2021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当中的内容,让更多儿童受到了免疫保护。”“最感动的是有的家长从很远跑来咨询,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和对孩子健康的关注让我们更有动力去服务好孩子。有些慢病孩子家里经济负担比较重,我们会通过微信或电话告知后续情况,免费接诊,及时沟通,尽可能为孩子减轻负担。”说起为患儿服务,曾玫眼里满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