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现象。有媒体记者走访北京、山东、广东、浙江等主要用工地,深入招工企业与市场调研了解到,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复工复产加速推进,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制造业熟练工与高端人才紧缺,服务业与互联网行业吸纳就业增多。

事实上,这些企业招不到人已不算是“新闻”,几乎每年岁末年初、节假后都会有类似的新闻见诸报端。而今年的情况更为特殊,不仅提前上演,持续时间也更长久。有数据显示,用人缺口从2020年第二季度的74.6万人,上升到三季度的82.4万人,说明“用工荒”在继续加大。而在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前三名都来自服务业,有19个新进排行的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

从劳动者角度看,就业观念发生转变是重要因素。新生代成为外出务工群体的主力军,他们的要求与上一代有较大差异,有更多的自主要求。“钱多点少点反倒不重要,他们看重的是自由”。由于制造业工作时间固定、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导致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到制造业就业。

从企业角度看,这些招工难的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用工灵活的制造业企业。它们之所以用工难,一部分原因是待遇跟不上,招到了人也留不住人,用了一段时间就有跑掉的危险,只好不断地招人。但企业也有一定的苦衷,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这些原本依靠廉价劳动力求生存的民营中小企业本身生存也不太容易,自然很难开出高薪吸引劳动者。

由此可见,年轻人“嫌弃”制造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重塑制造业的吸引力还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要想真正赢得年轻务工者的青睐,企业要以真薪和真心留人,建立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让他们有足够的获得感,愿把目前的工作当成事业,而非暂时谋生的手段。比如,在工作之余也不妨丰富劳动者的业余生活,让他们也能有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社交、文娱等活动。

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为这些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有良好的盈利能力,能够以更好的待遇留住劳动者。比如,全面梳理涉企收费清单,大幅度压减不合理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降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困难企业的贷款周转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帮扶企业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刘琛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邱伟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陈文杰